前两天,一位妈妈找我吐槽。
女儿出生后,她辞去工作,全心全意照顾。可是,却只换来挫败和失落——
她花2小时做的饭菜,女儿一点也不吃,气得她直接把饭菜倒入垃圾桶;
(相关资料图)
她给女儿报名当下热门的编程课,女儿一点也不配合,一上课就神游天外;
她试着和女儿讲道理,可是同样的话说了一百遍,女儿还是左耳进右耳出……
不禁想起很多父母的困惑:为什么自己付出一切,试了很多方法,孩子就是不领情,也不开窍?
说到底,是这份爱用错了方向。
在《家庭的觉醒》一书中,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家庭教育专家沙法丽•萨巴瑞,提出一个颠覆性的概念:
需要受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需要觉醒的,也不是孩子,而是成人。
“我们越觉醒,离孩子的心便越近,也越能给孩子温柔而有力量的教养。”
与其把力气全部花在孩子身上,父母不如回归自己,先实现自己内心的觉醒。
以下三件事,越早放弃,则能越早开启家庭觉醒之路。
电视剧《底线》中,记录了一个真实事件改编的悲剧。
唐啸云从名牌大学毕业,到世界五百强外企工作,是很多父母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同学心目中的“完美学神”。
可是,他却用极其残忍的方式杀害了母亲。
调查后发现,唐啸云如此丧心病狂的举动,源于对母亲过度控制的反叛。
母亲要求极高,用密不透风的控制,给唐啸云的生活织了一张网。
不许他考试丢一分,否则要深刻检讨;
也不许他玩游戏,哪怕看了两秒钟,也是意志力薄弱的表现:“你想做普通人,就不要做我的儿子。”
唐啸云试过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每每这时,母亲就会疯狂折磨自己,比如猛扇自己耳光,达到操控儿子的目的。
唐啸云想着,唯有杀了母亲才能摆脱控制,却由此摧毁了自己的人生。
生活中,不乏唐啸云母亲这样的父母,他们喜欢插手孩子的生活,要求孩子必须听自己的。
但凡孩子表达出反抗和不满,他们就会用指责贬低、经济封锁、道德绑架的方式,让孩子被迫服从。
名义上是“爱孩子”,实际上却是剥夺了孩子的选择权和自由权。
没有选择的人生,会失去趣味;没有自由的童年,会失去能量。
父母俯下身子,听听孩子的心声,看看孩子的需求,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才能促进家庭的觉醒。
正如沙法丽•萨巴瑞所说:
“如果父母关注过程而非结果,孩子就会响应自身的呼唤,抒发自身的渴望;他们不会为了成功而成功,而会努力追求有意义的生活。”
孩子需要的,从来不是父母高高在上的控制,也不是父母喋喋不休的提醒。
他们渴求的,是有一些充足的空间去探索,有一些合理的机会去表达,有一些自由的时间去尝试。
即使会碰壁,会失落,但只要看到父母愉快的回应和温柔的欣赏,就能重新找到勇气和力量。
有多少父母还记得,孩子尚未出生,我们的愿望无比纯粹,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就好。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们的“初心”变了:
希望孩子不仅健康,还要优秀;不仅快乐,还要自律;不仅成绩拔尖,还要全面发展、出人头地。
一旦孩子出现退步现象,我们就会沮丧失望,非打即骂。
殊不知,当父母眼里只有目标,看不到真实的孩子,就很容易陷入自以为是的幻想之中,给孩子的成长埋下阴霾。
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分享过自己的经历,警醒了很多父母。
王教授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学生,他觉得自己各方面还不错,儿子肯定也不差,对儿子寄予厚望。
儿子刚会说话,他就送儿子去早教班;
儿子开始上学,他就送儿子进入最好的学校;
高考结束,他自信满满,觉得儿子一定能考上复旦大学,走上人生巅峰。
然而,高考成绩出来,得知儿子上个普通大学都很困难,他蓦然醒悟,自己从没问过儿子到底想要什么,只是一直将自己的期待加在儿子身上。
“儿子在初中的时候就说过,不想去复旦附中读书,我当时并没有多想,一错再错,导致孩子厌学了。”
王教授的幻想破灭了,却也是重新认识孩子的开始。
他和儿子心平气和地沟通,鼓励儿子选择自己想走的道路。
后来,儿子重拾学习兴趣,顺利考上伦敦商学院。
沙法丽•萨巴瑞在《家庭的觉醒》中说过:
我们每个人初为人父、人母的时候,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这些憧憬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些空泛的幻想。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不是在培养一个‘迷你版’的自己,而是在塑造一个具有独立特征的灵魂。
深表赞同。
真正聪明的父母,都会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
学会把“自己”和“孩子”区分开来,鼓励孩子做最真实的自己。
当孩子找到自己的生命轨迹,就能勇往直前,书写独一无二的成长故事。
前几日,在广东深圳一家书店,发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一位母亲将几本书甩到书店工作人员面前,呵斥对方把言情小说、盗墓小说卖给自己的孩子,是在给孩子“下毒”。
“这种书,这种毒品再卖给我家孩子,我这条老命就跟你们拼了!”
“我哪天要扔一个火把进来,把你们这些书烧掉的!”
工作人员解释称,他们会阻止孩子,但是孩子瞒着家长和店员找人代买,他们也很无奈。
接下来,这位母亲的一句话,让人窥见她离谱行为背后的动机。
“两代人的心血,在这里买房子,送孩子到学校去读书,容易吗?”
我理解这位母亲的担忧,全家都围着孩子打转,希望孩子好好读书,怎么能沉迷在非课本之类的书籍里呢?
但我更担忧这个孩子,他被迫承受着母亲的焦虑与压力,只想看看喜欢的书缓解一下,却被母亲拿到大庭广众之下斥责,仿佛做了天大的错事。
冷静下来想想,这位母亲完全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她被焦虑裹挟,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孩子和书店上,不如回头看看自己,重新修炼自己。
《家庭的觉醒》中说过:
教会孩子进入丰富的内心获取力量并找到目标的最深刻方式,莫过于我们先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
如果我们能做到,那么我们的当下就会成为最强大的教养工具。
与其让孩子少看手机,不如自己先拿起一本好书,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与其催促孩子多运动,不如自己先坚持跑步,享受运动带来的畅快与放松;
与其要求孩子富有教养,不如先从细节做好自己,待人处事多一份豁达与包容……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先提升自己,孩子自然会模仿,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亲子关系也会愈发和谐。
很认同沙法丽•萨巴瑞在《家庭的觉醒》中的这段话:
“要想成为觉醒的父母,我们需要认清自己的不觉醒,并了解它是如何使孩子受到伤害的。
正是我们令孩子失去动力与热情,因为我们给予他们过多压力,要他们出人头地;
正是我们令孩子变成了小坏蛋,因为我们控制他们的精神,压抑他们的心声;
正是我们令孩子变得焦虑,因为我们自己无法享受当下,总是紧盯着未来……”
认清了这一点,并加以调整,我们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才能多一份警醒,多一份引领。
要放弃高压控制,才能给孩子注入能量;
要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
要放弃自身焦虑,先提升自己,才能持续引领孩子前行。
父母的这条觉醒之路,走起来也许不容易,但绝对值得一试。
点个 “在看”,你我共勉。
作者| 许小猫,公众号:奇思妙想许小猫(ID:xvxiaomao2018)。
主播| 赏新晴,视频号:赏新晴读书,公众号:听晴声。
图片| 视觉中国
十点君说
还有2个月,2022就结束啦。
这次人民日报出版社&十点读书,梦幻联动,全新推出—— 2023十点听书日历
过去的5年里,《十点日历》做出了许多升级,不变的是对全年“365本经典好书”精讲的坚持。 覆盖:文学、艺术、历史、经济、心理学......
这本日历让每一天的清晨,从一幅未知的画中开启,每一天的夜晚,从一本好书中落幕。 它让平淡的日子,变得充实而富有诗意。
原价138元,现在 十点限时特惠价仅需98元。
不到百元,就能拥有一本高颜值金句日历+365天听书打卡+1000本有声书随便听
每一天都过得充实,有收获。点击下图即可入手▼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