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内容页

当前热文:一个学校里斜杠青年多了,必然生机勃勃

2022-12-20 10:11:18 | 来源:教育之星

本文共2800字,阅读约需6分钟


(资料图片)

本文来源: 举手向苍穹

图片来自网络

01

受朋友之托,这两天审阅了五六篇稿件,说实话,心里挺沉的。

稿件都来自一线教师。先抛开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不说,仅仅是把语句写通顺、不出现病句这种最底线的要求都难以达到,令人不安。教师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尚且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大家所接受的语文教育出了问题吗?如果是,我们学校的语文教育能不能避免重蹈覆辙,让孩子小学毕业的时候,达到最基本的能把语句写通顺、准确使用“的、地、得”?

最让人忧心的是语文老师的文字,如果自己写的东西从字到句到标点漏洞百出,怎么能把学生教好?

职场写作能力是当今以及未来社会的一项重要能力,唯有多练才能提高。

02

近来流行“逆向思维”一词,其实老子早有表述,就是“反者,道之动”。意思是,从与常识中的那个“真理”相反的方向,才能得到真正的道理。例如人们追求完美的生存技巧,说得俗一点就是利用权术,然而 任何诡诈的权术都不过是小术,真正的大权术正是没有任何权术的真诚;人们一切活动的中心都是为“我”,而人生最美好最幸福的时刻恰恰是达到了忘我之境。

昨日读到这些话时心有戚戚焉。 真诚高于权术,忘我胜于为我。共勉。

03

早上站在家里的书柜前,目光在柜格间逡巡。看到教育博士钱梦龙的几本书放在一起。随手抽了一本《国际教育的门里门外》,书间有很多划线,那是我读过的证明。有时候偶然读到哪个人的书比较好,就会把他的其他书也买来读,虽然隔一段时日之后,再翻阅划线的内容,好像没读过一样,完全记不得了,但那些语句已化为精神的营养,塑造了此刻的自己。

人在没有外力约束的时候,很容易把时间消耗在感官刺激强烈却并无太大意义的事情中,比如抖音等短视频,比如电子游戏。它们吞没了人们很多的暗时间,却无法带给人成长。 每个人都有懈怠的时刻,但那些在懈怠(休整)之后重拾自律的人,才会让生命状态整体向上、向前。

04

“理解的核心是表现性能力。 理解意味着能够智慧地和有效地应用与迁移——在实际的任务和环境中,有效地运用知识和技能。‘理解了’意味着我们能够证明自己有能力转化所学习的知识。当我们理解时,我们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知识,而不仅是僵化刻板的回忆和再现。”——《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这段话值得多读几遍。当我们对自己所教授的内容真正理解之后,我们才会用更灵活的方法去教授这些知识(包括执行儿童课程);当学生真正理解了老师所教授的知识之后,才能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有效地迁移和应用。

05

教材学习接近尾声,二年级打算开启《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整本书共读。为了保证共读质量,前几天我邀请严盈侠老师(魏老师的爱人)先给语文组老师讲讲这本书。她说,这周,她有四场讲座。

魏老师每周的讲座更多,有时一天就有两三场。他多次提到自己是社恐,严老师跟他的性格也差不多,都是内敛、不张扬的,他们并不巧舌如簧擅长演讲,但为什么他们可以频繁做讲座,而我们哪怕一周有一个讲座任务就会觉得需要大量心理和知识上的储备?

细究下去,你会发现, 他们为每一次讲座都付出了很多时间,背后是持之以恒的努力,是日复一日地在一个个领域探索和深研。这样的人值得我们敬佩。

06

昨晚翻阅刚收到的杂志,有一篇文章叫《写,是为了一种看见》,作者引用了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说过的一段话,我挺喜欢,分享给你:

“做教育的事,时间一长,就失了新鲜,渐渐淡漠,以致心生厌倦。怎么能克服这种厌倦?让自己的教育生活向外打开,让更多的人来关心,来督促,来提醒,从而令自己一直保持着奔跑的状态,一直努力发现这教育旅途上的精彩。 用写来对抗厌倦,用写来打开自己,生命需要在写中看见美,看见真,看见属于自己的教育路上的风景。而写下的文字本身,正是这份看见凝结成的教育人生独一无二的诗行。”

希望更多伙伴走上写作之路,一定会遇到不一样的风景。

07

截止到昨天,“家校共读”已更新了38期。最初由我一人选材、录音、剪辑、发布,后来高玉宁、杨渝、白月、曹千越、丁瑞、张彦几位老师也加入进来。我一直说,人是在承担中成长的。这样一件看似简单的工作,在做的过程中也能提升软件使用技巧,练习朗读,同时也能了解更多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虽然付出了辛苦,但收获常常与付出成正比。

之前还写过一篇文章 《你所有的才华都可以借教师这个职业发挥得淋漓尽致》 ,意思就是说,“教师”是个兼容性很强的职业,能让你所有的才华都有用武之地。有时候充分利用一些闲暇,多些钻研,就能成为一个斜杠青年。 一个学校里斜杠青年多了,必然生机勃勃。

08

曾经读到过一个实验:一个人心中想着一段旋律,而且这段旋律耳熟能详。他不说话,用手指在桌子上敲出这段旋律,让另一个人去猜。结果对方怎么都猜不到这是哪首歌。可敲的人觉得明明是很容易猜出来的呀!最后公布答案时,猜的人也确实非常非常熟悉这首歌,但仅凭听节奏,却完全不知所云。

这个实验其实是为了说明我们在与人交流的时候,常常会出现“我以为”现象。我以为我说清楚了,我以为对方领会了,结果却常常产生偏差。那么怎么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书中也给到了一种方法,就是向倾听者提问。 布置完任务,让对方重复一下,并追问至少五个细节,对方都能回答上来,才表明他们确实明白了。这不仅适用于日常交流,也适用于教学呀。

09

魏老师在今天的海拔五千里说:“ 任何培训或支持都是有限的,只有当你在场,当你真正地在思考,在苦恼甚至痛苦,变化才可能发生。所以,当一位朋友苦恼教学水平不高时,我直接说‘投入时间不够’,他也认为是这样的。生活就是这样,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只能靠自己。”

深以为然。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各种学习和培训铺天盖地,但是, 只有当一个人真正深入到自己的工作和思考中,遭遇问题,遭遇痛苦,学习才会是有效的,否则再好的培训都是“水过地皮湿”,结果是貌似懂得了一堆理论,自己的工作却仍然不见起色。包括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小工具,也要抱持“非必要不使用”的原则,有时简单的方法反而最高效。

10

昨天看到数学组里几位阳了的小伙伴交流了几句生病的感觉,相互关爱中又有一份淡然。周书记在校委群里说:“大家发现没, 我们老师一直很乐观,生命力顽强。从昨晚的分享,就感觉出乎意料, 没有悲观,就是在病痛中还能想着大家伙,把经验教训分享给大家,这是不是也算一种朗星文化。”

我回复道:“边生着病边工作,不是到爬不起来,都坚守工作岗位。这几天文晶为了孩子们的作品集跟广告公司各种沟通,工作是一点都没耽误。”边敲着这些文字,我已经鼻子发酸,因为知道生病时有多难受,坚持工作有多么不易。

尽管如此,大家该休息的时候还是要休息,相互支持,度过这段特殊时期。

喜欢今天的文章,别忘了在文末右下角点个 “在看”

并转发给更多人看。

点击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 ↓

“教育鬼才”是怎样炼成的?

引领名校突围!这位校长守正出奇,令人惊叹……

封面人物 | 芬兰驻华教育参赞访问这所学校后,由衷感叹:我闻到了幸福教育的芬芳

封面人物丨聂明智:用一生的时光,打造教育的理想国

x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