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内容页

焦点快播:985名校生去「双非」读研,毕业后都怎么样了?

2022-12-25 16:07:26 | 来源:教育快报网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有457万考研人。而2023年的考研大军,据称已突破500万人。

报考人数大幅上涨,分数线水涨船高,高分考生越来越多,竞争的压力不断加码。这也注定了,大多数考研人无法如愿以偿,而是面临着二战、调剂、甚至放弃的结局。


【资料图】

为了稳妥“上岸”,一些本科背景是985、211、“双一流”高校的年轻人,被迫褪去了名校光环,选择了“逆向考研”的策略——把报考目标投向了非“双一流”(俗称“双非”)的普通院校。

今年考研前夕,「后浪研究所」找到了4位本科毕业于985、211院校,研究生毕业于“双非”院校,且已经在职场工作的年轻人,和他们聊了聊。

这些曾经的“逆向”读研人,如今会怎么看待自己的那段“逆行”经历?拥有双非硕士和985、211本科的“双重身份”的他们,在工作中会面对什么?如今的自己,又是如何与当初的不甘、无奈握手言和的呢?

以下是他们的讲述。

双非硕士毕业3年后,我意识到人生无法完美

孟婷 95后女生

本科985 硕士双非

坐标长沙

3年前,我以双非硕士的身份毕业,走入职场。这段时间里我换了4份工作,裸辞了2次,在大城市与家乡之间反复横跳,开始从心底里想进入体制内,开始接受“人生无法完美”这一设定。

其实从高考到考研,都不是我的主动选择,高考那年家人都觉得应该先选学校再看专业,调剂到了西南地区一所985院校的信息计算与科学专业,每天都在和不喜欢的数学做斗争,更不想写代码。

大三的时候参加了一份数据分析工作的笔试,专业分不够但逻辑能力满分,对方却直接告诉我“你不适合这份工作”。看着招聘软件上的岗位,我才发现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在现实社会屡屡碰壁让我更加迷茫,想着那就听家人的话去考研,把“湖南大学金融专业”当做目标,原因很简单:长沙人,家里有人从事金融工作。

那段时间学业基本完成,室友都选择了离校。一个人考研、一个人回宿舍、一个人吃饭,八点到图书馆,晚上十点回宿舍,按部就班的复习、刷题,被孤独感包围。

“差3分”是我没想到的,可能我一直都顺风顺水,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失败,又觉得“我怎么可能复读”,只好一个学校一个学校的打电话,想争一个调剂名额。本来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老师联系好了,结果最后公示的名单没有我。因为数学“差1分”,那种感觉就是自己像个没人要的孩子,在宿舍嚎啕大哭。最后选择调剂到北京的这所双非学校,也是因为一线城市的机会和资源相对好一些,学的城市经济战略管理,算是矮子堆里拔高个吧。

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从985到双非的落差感逐渐被北京的资源优势冲淡。

本科的时候在成都,我们学校属于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新建了一个校区,交通不方便很少出去玩。来了北京之后发现有很多去清华北大学术论坛的交流机会,我还在清华大学旁听了一个学期的课。

与资源成正比的还有北京的人才,毕业那段时间找工作给自己定位很高,找的都是那种“高薪”、“抢破头都要去的”,和我一起面试的很多都是清华北大的硕士甚至博士,现实依然残酷,不断被拒以后我降低了期待,通过校招进了一家排名还不错咨询公司,那三个月“太累了”,住的地方和公司是大对角,通勤要3个小时,频繁加班、没有户口、工资还少。北京气候又干燥,当时觉得南方人在这里好难适应,很想回家。

有一天在网上看到了长沙一个事业单位的招聘宣讲会,正好也要回去参加同学的婚礼,就直接请假走了。很巧的是那场宣讲会只有我一个人在,还是拿着行李箱从北京赶回长沙,负责招聘的人对我印象很深,电话沟通了几次就回来参加复试了。

和我同一批进来的有武汉大学的本硕,也有湖南大学的本硕,HR直接说了我的双非学历,“你研究生学校差了一点,工资就没有那些双985的人高。你要更努力才行。”

他的话给人的感觉就是你不被尊重,心里对这份工作也有点不满,只不过没有更好的选择了。每天都像机器一样运转,在那的一年经常会莫名其妙的感到空虚,也可能是自己还适应不了这种人情世故,有点“清高”。

如果现在让我去做那个工作,我怎么都能忍,但当时刚离开北京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在工作上也经常被PUA,每天都活得很压抑,工资又不高,也没有编制,那我何必呢?

各种不甘之下又开始看新机会,当时有一份和专业对口的工作很吸引我,抱着学习的态度参加了视频面试,虽然在深圳,但对方提供宿舍解决了很大的困难。也觉得自己“没脸”回北京,想着换个城市再试一次。

就这样在深圳待了一年,今年又遇上了疫情经常被隔离。最近我再次选择了回家,主要是因为这两年家里人一直在劝我进体制内,而且疫情也让我觉得在这个动荡的世界里还是应该回到家人身边,从心底里不排斥进体制了。

从双非毕业的这三年,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很难把一个问题以当下的认知水平去对它负责。刚毕业那会每次被现实打击都会觉得“如果当时没有调剂就好了”,双非硕士的身份才会导致我接下来的人生一直在走下坡路,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推全倒了。现在看开了很多,当时的自己很真实也很稚嫩,其实这都是人生的必经之路,没什么好丢脸的,也没什么过不去的。

更重要的是自己在北京的那三年真的很快乐,这就够了。至于遇到的坎儿,不要问为什么,继续往前走。

北漂2年多,双非院校读研好过本科毕业找工作

许言 95后男生

本科985 硕士双非

坐标北京

在985高校里,扑面而来的学习氛围、骨子里对于成绩的渴望……都会促使很多学生选择继续读研深造,当然也有一些学生可能会做出冲动的决定,比如我。

我本科就读于大连一所985高校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临近毕业发现周围同学都在准备考研或者出国,自己却没有一技之长,不知道参加什么样的工作能给人带来价值,可以说是一头雾水地就决定考研了。

都说考研是一个换专业、换城市、换学校的机会,但我一个也没抓住。当时的自己还是“太骄傲了”,想当然地以为考本校的研究生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没想着往更好的学校走,也没想着换个自己喜欢的专业。

毫无疑问,内驱力不足的人很难在考研这条路上走到底,我提前一年就开始复习,属于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状态,到了暑假就已经学不进去,报完名之后感觉考不上心态彻底崩溃,整天昼夜颠倒,已经学会的东西反复学,陌生的知识点反而不管不顾,陷入“糊弄自己”的怪圈里不能自拔。

分数线370,成绩310,结果是很惨淡的,那一刻陷入了自我否定。“大学期间是不是不够努力?高考进985只是运气?双非院校才是我的真实水平?”这些声音在我内心反复出现。

还没缓过神来调剂就开始了,我再次陷入了“想当然”的误区,想着985的学生调剂双非肯定十拿九稳,没有太多的关注各大院校的调剂信息,结果就是回了老家一个小城市的双非学校,调剂到了化学工艺专业,除了离家近也没别的好处了。

刚入学那段时间落差很大,毕竟本科的时候专业挂科率能到50%,整体氛围都在推着你往前走,没想到这里有的老师考试会直接给原题,甚至有的选修课老师会直接说可以不用来。我大学毕业以前走的都是一条不太需要思考的路,高中的时候在实验班,那种状态就相当于一群大雁在天上飞,我是后面那几只,跟着大家一起飞,也很轻松,本科期间也是这样。读研以后没人管了反而全靠自己努力,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有了退学的想法,但又无路可退。

我开始整天在招聘软件上看岗位,这也是自己第一次以结果导向去思考未来,感觉就是背上巨额的负债,一团乱线缠在一起又不能放一把火烧掉。

焦虑的情绪随着时间的推进有了缓解,也逐渐放下了“骄傲”,通过相处发现双非学校有很多比我优秀的人,像有一个室友是80后,孩子都有两个了还在坚持学习。如果本科毕业直接出去工作,我可能是比较自满、骄傲的,但双非的经历让我开始接受自己的平凡,也开始意识到该靠自己了。看论文、做实验把现阶段能做的事做到最好。

临近毕业的时候我再次感受到了双非这两个字带来的压力,这是一个很现实的世界,招聘过程明码标价,985本科薪资和双非硕是差不多的,当时心想“那我3年岂不是白读了?”

一种现实紧迫感促使我开始海投简历,不像本科的时候把自己完全局限在一条很窄的路里。当北京的一家公司发来面试邀请时,我很快就答应了。印象中的工科实验室都是很乱很脏的,但通过那次面试经历发现怀柔这边很僻静,公司环境也很干净,这点很戳人。

最后也顺利的通过校招进了现在的单位,从事着和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来了北京,我彻底和自己和解了。

这份工作对学历要求起点就是硕士,双非硕士这个身份至少给了我一个面试机会,更重要的原因是我的学术、英语和表达能力。之前我很讨厌英语,但读研期间经常需要查阅英文文献,英文能力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再加上导师给了我很高的自由度,很多实验和项目是我独立完成的,也是这些让我和其他985硕士重新回到了一个起跑线。

已经在北京工作了两年多,现在看来双非院校读研是好过本科直接参加工作的,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虽然学历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全部,但它本身就是一个岗位的门槛,我本科毕业时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硕士毕业时也有同感。但真正到工作岗位会发现,也不需要自己会什么,学历代表了你学习和接受事物的能力。

工作这几年岗位上的锻炼让我专业能力提升非常快,学到的技能给了我很大的安全感。唯一的遗憾可能就是读研三年没有帮我找到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来了北京以后才花时间去找,希望可以在北京多尝试,拿回人生的主动权,就算有一天折腾失败了,读研学到的技能也还在并且足够用。

强烈的落差感,反而催生出了“一定要让他们刮目相看”的信念

小徐 90后男生

本科985 硕士双非

坐标陕西

从985本科毕业后的五年里,我当过公务员,在汽车行业龙头企业一线工作过,还加入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研大军,又遗憾被调剂到双非学校读研……现在,我是某国企的一名员工。

我本科读的是机械设计专业,大四那会并没有琢磨过考研这件事,而是一点都没犹豫地考了相对稳定一些的公务员。在基层工作了四个月后,我发现,公务员这份工作并不适合我——我不是个圆滑的人,更不会来事儿,在那个工作场域里,“向上爬”对我来说太难了。那会儿就觉得,可能自己的一辈子也就这样了,完全看不到边际。

好在当时我手上还有一个校招时候拿到的某汽车行业龙头企业的offer,权衡过后,我辞掉了公务员的工作,去了汽车企业的一线。这家企业氛围很好,福利、工资都不错。我也能明确地看到自己的职业通路,只要我踏踏实实从一线好好干,几年过后,薪酬也会往上翻很多。

可工作快满一年的时候,我越来越意识到,不管是从我当时所处的行业还是从社会的认可程度来看,“硕士”身份肯定要比自己本科的身份“值钱”很多。当时想着自己还年轻,不如就拼一把,给自己多一些机会和选择权。

因为自己本科背景不差,我报了一所C9院校。从6月开始,我就一边工作,一边考研。6点下班后,我一回房间就开始看书学习,一直学到12点再睡觉,第二天继续7点起来上班……如此循环往复,直到考研前。985的本科背景让我一直有些“骄傲”在身上,总觉得自己底子好,随便学一学就“稳”了。可现实却狠狠给我泼了盆冷水——工作后,我的记忆力、反应力都明显下降,复习到后期,工作学习的压力都让我喘不过气。

一心想读研的我在考完研之后就辞掉了工作,我和领导说的理由是“家里有事”,领导想让我留下,把我当自家兄弟一样,直接对我说:“需要多少钱?车间给你出。等你忙完再继续回来上班。”我当时特别感动,但是自己心意已决,读研这件事,已经不可动摇了。

可查到分数之后,我的痛苦和沮丧就开始了。第一志愿惨败,那所C9学校和我彻底无缘。可辛苦复习了这么久,怎么说也不能竹篮打水一场空吧?我在网上搜了很多学校的调剂信息,看到了后来我就读的那所双非院校。我心说,好的上不了,那次好的,亦或是一般的学校我可得抓住了,就这个吧。

拿到这所学校的复试资格之后,我傻眼了。复试的笔试书目里,有一门“材料力学”是我复习期间完全没碰过的。当时距离我参加复试只剩下一天,我心想这也太坑了,一天怎么能学完一门材料力学呢?我待在为了备考租的小房子里,抽了一晚上烟也看了一晚上书,第二天洗了把脸就直接去考试。

没过几天,我就收到了这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读了研之后,我才意识到双非和985的“天差地别”。我的同学年纪都比我小,再加上有工作经历,我的心智和他们完全不同。研究生时期的同学本科背景都不是太好,他们每天都想着怎么谈恋爱、打游戏,我的室友经常会在宿舍“嗨”到很晚都不休息。

985的本科背景带给我的不仅是个名校的名头,还有一直以来形成的认真、勤奋的学习习惯。我每天总想着早早休息,第二天继续去图书馆学习,实验室也常常只有我一个人。但这些在我看来非常正常的学习状态,却还被一些同学“嘲笑”——因为我和他们不一样。

这种强烈的落差感也催生出了我的一种信念。自打我踏入这所学校的第一天起,我就想,既然我已经没办法和别人竞争“名校”的硕士学历背景,那我就尽全力丰富我的学术背景,我一定要在这个学校做最牛的那个,找工作的时候,我要让所有人对我刮目相看。除了卷自己,我还在卷我的导师,读研期间和老师一共发了十多篇论文,其中发在核心期刊上的有六篇。

今年找工作的时候,很多企业和单位明确要求硕士学历和985、211的院校背景,双非研究生的身份让我跨过了第一道门槛。而985的本科背景、研究生时期的学术能力,是我真正能够证明自己综合实力的关键。最终我拿到了很多offer,现在在国企的工作也很令我满意。我有时也会想,要是我再考一年C9的研究生,一切会不会不一样?但人生没有如果。况且,“双非研究生”这个标签也让我比其他人更努力的搞学术、写论文,不遗余力地为自己的将来铺路。我也因此学到了很多。

我好像走了很多弯路,但是每一步都有它存在的必要

珍妮弗儿 95后女生

本科211 硕士双非非全日制

坐标广东

从本科毕业到现在,我经历了“二战”考研失败,在双非院校的非全日制“死磕”,在小公司被裁员,和朋友创过业,还做过大厂外包……我想,这一切可能都起源于五年前的那个我选择了“考研”。

我本科在新一线城市的一所211院校读传媒,作为一个传媒学子,我一直非常渴望去一线城市“打拼”,看一看更大的世界。虽然自己本科的学校和城市都还不错,但是我还是能明显感觉到信息的“闭塞”。那时候的我根本没有勇气去北京、上海这些城市实习,也有些“抗拒”找工作,就把考研当做自己去到一线城市的唯一途径。总觉得只有去了北京读书,自己才能水到渠成的在一线城市找工作,开启人生的下一阶段。

一战考研,我报考了一所top级院校的传媒专业。那时候我的内心非常纯粹,甚至是在“魔怔”了般的学习。那段日子是很沉浸的,每天不带手机去图书馆,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基本都在背书,洗澡都要掐好点,一路小跑着去澡堂。第一次考研的成绩很好,但因为种种原因,我复试被刷,还是无缘那所名校。收到失败结果的时候已经是来年的四月,因为准备考研和复试,我错过了秋招,也来不及准备出国,对找工作又充满着“恐惧”……所有的路都好像被封死了,除了二战,我别无选择。

二战的时候,我的心态明显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更多的是为了自己心里的一口气。那会儿我每天在本科学校的图书馆学习,有一天刷朋友圈看到了之前和自己一起参加复试,且顺利升学的同学发的入学照片,我一下心态就崩了。我坐在本科学校的操场就开始哭,特像一个悲情剧女主——我看着周围来来往往的学弟学妹和自己擦肩而过,突然就觉得这所学校的一切都不再属于我,考研压得我喘不过气,结果未知、前途未卜……我的生活怎么能变成这个样子?最终,我的第二次考研还是失败了。

调剂的时候,因为报考的名校整体分数压的很低,传媒这个方向又很卷,我可选的学校最后只剩下两所双非院校。一所是二线城市的全日制研究生,另一所是一线城市的非全日制。我想,自己也应该鼓起勇气,去自己一直以来想去的一线城市闯一闯。于是,我放弃了全日制研究生的offer,选择去一线城市读非全。

非全日制研究生只用周末上课,那我周内做什么呢?两年的考研经历让我这个人很难闲下来,总觉得得一直学习、输入才行,就觉得自己一定得找个工作好好干。当时,没有面试经验的我想了个办法——我下载了招聘app,在上面海量“下单”,不管什么岗位,K12公司的文员、按摩仪的销售、互联网公司的新媒体专员……我什么都面,什么都干,就为了给自己“练胆子”,积累面试经验。面试经历多了,我大概懂了基本的流程和套路,自我介绍说的特别顺溜。终于,在研究生正式入学前,我找到了第一份工作。

可第一份工作做了三个月,因为公司业务调整,还在试用期的我就被裁掉了。在找下一份工作期间,因为我读研的学校创业氛围很浓,我甚至还和同校的同学建了一个小team创业,一直在“折腾”。

再后来,我收到了一个头部大厂的面试邀请,当时我激动坏了,觉得总算有个机会了,可去面试了才知道,这个岗位是外包。当时自己心里很不平衡,我又不差,为什么要和这些学历、能力都没有我好的人一起工作?看不到晋升空间,转正比登天还要难,我图啥呢?但我仔细想想,觉得自己应该多学东西、多体验大厂的工作氛围,于是就签了合同。

在做大厂外包的两年里,我非常努力的加班干活,什么工作都尝试,像一块海绵一样去尽全力学习互联网的那一套知识。

我目前在另一家头部互联网公司做运营。在找这份工作时,我几乎不会主动提及自己双非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身份,更多讲到的是自己的本科背景和实际的工作经验。在做现在这份工作之前,我几乎没有任何产品相关的经历,但是因为我肯学、肯下苦钻研,也有之前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工作经历,找现在这一份工作的过程还算顺利,工作忙碌但平稳。

我是个ESTJ,我总觉得我性格里符合“J”型人格的特质是考研塑造给我的。直到现在,我都会和备考的时候一样,每天给自己定to do list,把自己要做的事情清晰地列出来,给自己定阶段性的小计划。

现在回头看看,两年考研时光,更像是为自己心里的“执念”寻找一份安宁。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肯定会放弃考研,勇敢地出去闯一闯。后来有学弟学妹问我害怕找工作怎么办?或者自己短期内找不到工作怎么办?我都会让他们别害怕,命运总是会在冷不丁的时候多多少少给我们一些机会,我们要做的就是走好现在的每一步,抓住那个机会就好了。

走过这么长的路之后,现在,我的工作和生活好像终于“步入正轨”了。如今回过头想想,考研对我的影响远不在于最终的成败结果,我好像走了很多弯路,但是每一步都是有它存在的必要。我不后悔,是这些经历造就了今天的我。

(封面图源自视觉中国。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孟婷、许言、小徐、珍妮弗儿均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后浪研究所”(ID:youth36kr),作者:汪梓筠、王科然,36氪经授权发布。

x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