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我常发现学生在做数学题时出现这样的情况,面对一些稍微复杂一点的题目,一下子思考不出如何解决或拿捏不好怎么解决时,大部分都是皱着眉头发呆,或者摆弄铅笔等,然后简单地告诉老师“不会做”,或是找不到题目的重要信息,不懂如何分析问题就胡乱解答。可当老师提醒他们可以用一些策略帮助时,一部分学生可以很快解答问题。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其实是学生还没有养成一定的数学思维习惯,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数学思维习惯含有审题、思考、质疑等,在小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学会认真审题。学会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题目,审数量的含义、量之间的关系。一般出示一个情境数学问题时,通常教师会问:“你知道了什么?求什么?”如果换成“你知道了什么?从哪里知道的?你能用图表示一下这道题的意思吗?”在审题时不仅给足学生独立读题和思考的时间,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画图、操作等形式将思维外显,也可以通过符号圈画出重点词句,理解题意,找准量与量之间的联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学会独立思考。所谓独立思考是指不借助外界帮助的情况下,通过思考者自身探索和思考来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多留些独立思考的时间,提出独立思考的要求,创造表达交流的机会。平时多等一等,提出有价值的数学思考问题。比如教师教学生如何测量不规则图形周长时,可以这样问:“同学们,我们可以用直尺测量长方形的周长,那一片树叶你会测量出它一周的长度吗?”在问题提出后,可以静等一会儿,让学生充分思考。在学生无限思考与回答后,再慢慢揭示使用“化曲为直”的方法去测量,相信学生的体验与收获会更深。
学会有序思考。有序思考是指在思考和解决各种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按照一定的规律、顺序、步骤以及指定的线索去探究的一种思维方式,学会有序看、有序想、有序说。比如,在学习两步计算应用时,教师可以试问学生:“解决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先求出第一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怎样想?”教给学生学会梳理话语系统的词,如“先、再、最后,根据什么可以求出了什么”。
学会多角度思考。所谓多角度思考是指学生能从数学知识的各种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教师可以适当留有空白,给足思考、交流空间,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适时小结进行点拨。比如,“植物园门票每人8元,三(1)班有29人去参观,带250元买门票够吗?”让学生在解答时说说自己的想法,从认知的不同角度说明数量关系式表示的意思。
学会质疑。学生敢于大胆地提出问题、大胆地怀疑、大胆地批判。比如,教学《认识时间》一课时,当时针指在数字“10”,分针指在数字“11”时,分辨是9:55还是10:55?让学生说说各自的理由。教师要善于制造思维冲突的学习情境,或提出让学生能质疑的问题:“你同意他的想法吗?对他的想法有什么建议?”
学会策略性思考。所谓策略是指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借以思考假设,选择和采取解决步骤的方法,是对解决数学问题途径的概括性认识。通常策略有:画图策略、列表策略、尝试策略、枚举策略……让策略学习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习惯。比如,“有两辆不同载质量的车运货品,一辆载质量是8吨,另一辆载质量是6吨。如果每次车都装满,怎样安排能恰好运完36吨货品?”如果单纯去一般列式解答,学生很容易遗漏其中合适的方案。但通过列表法,按一定顺序去调整每辆车运货的次数,就可以把所有符合条件的方案列举出来。
总之,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对学生数学思维习惯的培养,是学好数学的重要法宝。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武穴市师范附属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03月01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