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内容页

观热点:锻造信息科技领军人才

2023-05-26 09:05:25 | 来源:中国教育报

“搭建6G网络仿真平台是热点也是难点。仿真,也是大家进入职场后最有可能接到的第一个任务。从我的工作经验来看,打好通信专业知识基础,有全局观,这样解决系统仿真问题时才能摸得清、找得准。”近日,作为专业核心课和校企共建课“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的企业方教师,华为工程师余健走进北京邮电大学,为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本科生带来了一节生动的专业课。

“余老师讲授得特别全面,而且是结合着业务场景来讲的,比课本上的内容更进阶。他提出的好多问题也很前沿,希望未来我也能投身国家6G事业,为6G网络关键技术攻关作出自己的贡献。”北邮2020级本科生刘语说。


(相关资料图)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邮电高等学府,北京邮电大学被誉为“信息黄埔”“中国信息科技人才的摇篮”。在总结北邮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特色时,北邮党委书记续梅表示,“作为我国信息科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建校68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具体实践中持续贡献北邮力量”。

为面向未来的领军人才自主培养探路

北邮未来学院院长顾仁涛是个“老通信人”。对比自己上学时,他发现,今天,计算机学科和通信学科正不断从相对独立走向交叉融合,“5年前,算网融合还是一个冷僻的、不被很多人关注的概念,但是当下,这个交叉方向已经成了一个富有生机也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热点”。

正如顾仁涛体会到的那样,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交汇叠加,多学科交叉融汇与多技术跨界融合正在成为常态,并不断催生着新学科热点、新技术方向和新创新形态。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培养能够应对未知挑战的学科交叉型创新领军人才,成为当前时代对高等教育的急迫需求。

2022年,北邮依托信息网络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与网络安全两个“双一流”优势学科群,成立了未来学院。学院成立之初,顾仁涛和团队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在借鉴校内外拔尖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使人才培养真正为未来蓄力?

调研中,他们发现,尽管交叉融合成为新时期拔尖人才培养的共性特点,但不少融合实践还停留在把两个或者多个学科知识简单叠加的状态。在顾仁涛看来,从课程开设等角度看,这种方法尽管更易实现,但仍然将学生的知识和视野限定在了特定方向。

“面对创新的无人区,难点不是为已经形成的技术交叉点增砖添瓦,而是如何识别符合未来趋势的潜在交叉方向,并组织相关力量形成从0到1的突破。”顾仁涛表示,面向未来科技创新需求,尤其要培养学生在信息科技领域任何已知和未来潜在交叉方向上进行科研攻关的能力,“他们的未来有无限可能,难以被今天的我们所设想和框定”。

对于自己和其他学院学生的课程,未来学院计算机类元班2022级本科生玄益昕发现:“学院对我们的课程做了很大的调整,比如这学期我们的高数课就涉及很多矩阵论的知识,但从常规来看,这些内容本来应该是研究生阶段的课程。”

本硕博贯通培养需要重新设计学生的“知识地图”,翻开未来学院学生的课表,尽管课程名称变化不大,但顾仁涛介绍,超过70%的课程都是“旧瓶装着新酒”的新建课。

除了在课程上突出专业打通、学段贯通外,学院还在导师配备、国际化培养和科研训练上下足功夫。“未来学院的学生从大二开始就会在专属的科研导师指导下了解和接触科研,我们希望以此引导学生发展个性化兴趣,避免成批式的标准化培养。”顾仁涛介绍。

从散点式的实验班、创新班建设,到如今“特殊政策护航、优质资源倾斜、顶尖师资会聚、科研训练支撑”的未来学院探索,北邮校长徐坤表示:“未来学院的成立是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上的创新举措。”

顾仁涛表示:“今天,我们国家在信息通信领域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继续支撑好国家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信息大动脉,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是北邮的使命所在,也是未来学院的价值之根。”

为挺起中国信息通信产业脊梁育人

“20世纪末,实验室研发出的高级智能网系统,实现了我国在该领域零的突破。21世纪初,实验室在VPN业务管理方面的成果被采纳为国际标准,这是我国第一次以起草人身份提交建议并被采纳。”5月20日,在有着20多年历史的北邮网络与交换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副主任、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王尚广细说着实验室的成果。

在这间不大的展厅里走的每一小步,都是中国通信事业发展的一大步。

从诞生之初开始,北邮就有兴业强国的浓郁底色。面对我国通信产业百废待兴、迫切需要培养和建立一批自己的通信专业人才和研究机构的需求,1955年,北邮应运而生。

如何传承强国之志,使之成为人才培养的不竭动力?近年来,北邮不断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引导学生将爱国之心转化为强国之行,始终为挺起中国信息通信产业脊梁育人。

在人文学院教师张钫炜的课堂上,学生们总是能听到熟悉又陌生的中国文化故事、最前沿的科技动态和社会热点问题。

“网信报国首先要对我们整个文化有一个理解和认同,然后才能有一颗中国心,做出来的东西才是中国‘芯’。”作为承担学校英语公共课的教师,张钫炜的课堂有着浓郁的北邮特色:北邮师生最新的科研成果、国际通信领域的新突破、中外网络安全事件等,“用学生们的身边人、专业事贴近学生,影响学生”。

“中国的文化和科技有很多有趣的内容,中国科技背后也有着我们独特的文化气息,但是英语世界对这些内容非常缺乏了解,这不利于世界了解中国和我们的科技。”去年,计算机科学专业2020级本科生陈赛参与了“邮说小程序——中国科技故事共享新模式”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这一想法正是诞生于让“人文对话科技”的张钫炜课堂上。

“我们不是培养高级码农的地方,一定要通过价值引导,帮助学生主动思考个人能为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做些什么。”张钫炜说。

在北邮,张钫炜和她的课堂是北邮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缩影。在学校思教融合的引领下,北邮毕业生积极投身国家和行业急需领域,在2022届毕业生中,超过70%的学生在网络强国建设领域就业创业,为国家重点地区、重大工程、重要行业的发展贡献了北邮人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在解决工程问题中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回忆起自己30多年前在北邮上的本科课程,北邮教务处处长卞佳丽印象最深的是:“老师们不仅理论造诣高,而且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背景,实验室里有当时最先进的程控交换机,课堂上能听到老师讲解当时实际组网最先进的交换设备原理,毕业设计解决的是实际应用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实践是工程的本质。给学生“出真题”,让学生在“真刀真枪”中磨炼成才,是北邮工程教育的传统和特色。

在北邮计算机学院,“计算机导论与程序设计”是大一学生的必修课。与学生作答、教师给分的常规卷面考核不同,学生不是“纸上谈兵”式编程,而是通过在线评判系统提交平时作业、参加上机考试,练就较强的动手编程能力。

“我们会同时提交编写的程序,系统根据设计的合理性、优化程度智能评判分数。”如今,随着学习内容的进阶,陈赛发现,系统除了关注程序逻辑的正确性,还把程序的效率等纳入考核。

陈赛表示,迎接这些富有挑战性的课程和考试,是不小的压力,“但是就像爬山一样,一旦当你登上去后,就会觉得脚下一马平川。”

动手能力强、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善于在工程实践中解决复杂问题,是衡量卓越工程师的重要标准。而这也决定了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必须在解决真实工程问题中实现。

如何在校园内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问题?

北邮以科教融合、创教融合和产教融合为抓手,会聚由院士、学科带头人、企业首席专家等组成的教学团队,系统完成了以教学内容为核心的课程改革,突出课程的挑战性、创新性和问题导向性,建设了六大类、549门高新课程,覆盖全校所有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

将科研与教学连接起来,以学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课为例,为满足学生实践需要,学院专业教师将长期积累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平台,学生利用脱敏后的真实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将学校和企业联动起来,华为、字节跳动、小米等企业的专家、工程师和软硬件资源不断走进校园和课堂,将来自实践的问题源源不断地抛给学生。

“企业专家进课堂的好处是,除了学生听得认真、学得认真外,学生还会马上发现,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实际业务工作是一脉相承的,学的内容有了具体的业务场景,学生学起来也更有目标感。”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师刘奕彤说。

在课堂之外,校园内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则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真才实干的另一重维度。

今年4月,电信工程及管理专业大一学生汪小迪参与的项目“‘老有所衣’——服务老年人群体的可穿戴健康智能设备”顺利结项。“尽管项目还比较稚嫩,但对于我们团队的同学而言是一次宝贵的锻炼机会,大家基本都是第一次接触工程项目的流程,实际感受了项目从设计到不断落地的全过程。”汪小迪说。

“唯有面向真应用、解决真问题,才能提高真本领。”在卞佳丽看来,不“纸上谈兵”的人才培养,不仅让北邮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也为校企深入合作、共同培养卓越人才奠定了基础。

《中国教育报》2023年05月26日第1版

x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