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内容页

高考填志愿时,城市更重要,还是学校和专业更重要?

2023-07-09 13:13:30 | 来源:财经杂志

202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1291万人,本科专业目录共包含93类、792种专业,面对如此多的选项,考生和家长如何选择?

图/视觉中国


(资料图片)

文 | 《财经》记者 金贻龙 周缦卿

编辑 | 朱弢

“打晕报新闻的,”近期,“考研名师”张雪峰的一句激烈言论,引发外界对新闻学专业的诸多争议。

事件的起因是,一位高考生家长在直播间咨询张雪峰,并介绍其孩子情况:理科模拟考试590分,数学130分,想报考四川大学新闻学,是否值得?张雪峰当即力劝,“从中国本科专业目录里面闭着眼睛摸一个都比新闻好 ”“如果我是家长,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然后给他报个别的。”

每年高考志愿填报季,都有一些或热门或冷门专业引发关注,但今年相关的讨论明显更多。

数据显示,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1291万人,共有14个省份采取新高考模式。 随之变化的是,不论是“专业(类)+院校”模式,还是“院校专业组”模式,志愿填报数量都比传统模式多出一大截。

以普通类本科批次志愿填报为例,辽宁考生最多可填112个志愿,广东、湖南考生最多可填45个志愿。在14个新高考地区中,上海考生填报的志愿数量最少,但也达到了24个。

此外,专业洗牌也在加速进行。根据教育部今年4月公布的《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增设、撤销、调整共涉及2800余个专业布点,占目前专业布点总数的4.5%。

截至目前,本科专业目录共包含93类、792种专业, 其中2022年设立的21种新专业已列入目录,并于2023年开始首次招生。

面对如此多的选择,填报志愿时,城市、学校、专业,到底哪个更重要?兴趣应该放在什么位置?来听听几位高考生及家长怎么说。

广州黄同学:“文科报专业,矮子里挑高个”

高考之前,我的两次模拟考试分数都不够理想。令人惊喜的是,最终考了600多分(总分750),而我预估的分数在580分-590分之间,算是超常发挥。

社会上有声音说整套试卷很简单,从身边同学的感受来看,题目确实难度不大,不过竞争同样不小。我这个分数在广东历史类当中排2400名左右,如果放在去年,那就是1000名左右。我猜想,这应该与个别科目的考查形式变化有点关系。

作为普高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后的第一次高考,今年的命题比较灵活、新颖,注重生活情境的应用,以全国一卷数学第12题为例——哪些立体图形能放进一个正方体容器里?在以前,这种题只要求不选错就行,现在则要求多选,很多人就没法下手。我后来想了一下,很多创新题的形式已经在课本例题中出现过,只是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其实题目难度并没有明显上升。

虽然比一些平时水平高于我的同学考得要好,但留给我的选择好像也不多。填报普通批志愿之前, 我能够参与的提前批志愿主要是强基计划,但是会限制专业,而且分配给历史类考生的名额更少。整体来说,竞争是比较激烈的。

在我身边,报强基计划的基本都是重点班或次重点班的尖子生,即便有不错的高考成绩,他们也没有十足的把握。缺少好看的履历,可能第一轮就会被筛掉。最终,我没去报名。

另一条路是综合评价。这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的高考招生录取模式,和强基计划类似,综评也看履历,但门槛相对低一些,大家对综评的重视度明显提升。在往年,综评档案上的选填内容可以不用特别关注,今年我们学校对这一块抓得紧,光是申请补报,班主任就连续讲了好几天。

我只有作文奖拿得出手,这也是个全国性的奖,但据我了解,综评应该更看重创新类奖项,所以不想花这个精力。而我的一个同学,文化成绩不算特别出众,但是高一、高二时曾参加科技创新大赛,所以希望走综评路线,高考一考完就在准备,那几天约他是约不出来的。

现在只能寄希望于普通批志愿。按照我的分数和排名,广东省内的绝大多数211大学都有机会。

我是广州土著,家人希望我至少留在省内,因为广东现在的创新潜力很大,以后就业比较方便。在这一点上,我和家人的想法是一致的。但是前段时间,我咨询了广东一所排名靠前、老牌211大学的学长学姐,怎么说呢,有一种“被劝退”的感觉,于是开始反思:要不是冲外地的985大学?

之所以有这个想法,也是从长远考虑。 现在很多人讨论文科就业难,考公、考编或考研成了文科生的主流选择,这个时候,相比于城市和专业,我觉得学校本身的水平和实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作为新高考地区之一,广东本科批可填报45个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一个专业组代表一个志愿,每个专业组最多可填6个专业,如果全部填满就是270个专业。在平行志愿的填报规则下, 最合适的就是遵循“冲稳保”策略,把最想去的学校填在最前面,一次投档,符合条件就会被录取,不行就下一个,考生拥有了更多、更大的选择权。

这些规则是从网上了解到的,但具体如何填报,也要因人而异,比如我的志愿排列,就更像是“哑铃型”,稳的学校只填了暨南大学,冲与保的学校都相对多一些。

今年广东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有28万余人,其中达到特控线人数将近2万人。按照往年的情况,要想上广东省内的“双一流”,8000名以内才有希望,大家经常互开玩笑,1万名左右的同学可以考虑去西藏大学。

近两年,为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用,广东的优质高等教育也在提速,深圳大学等高校的录取分数线随之上涨,还有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分数线和位次几乎与中山大学持平。

对于我而言,如果稳的志愿只能报和暨南大学同一层级的学校,那就没必要出省,而如果留在广东,能冲的最好学校就是中山大学,省内另一所985——华南理工大学,要么招生名额少,要么有选科要求,我不太符合。没办法,只能报文科相关专业,当初选历史科目时不是没有想过这一点。

这除了个人兴趣,多少也还受到点家族的影响。我的祖父曾是一名知青,通过推荐获得进入中山大学历史系读书的机会,他后来成为广东一所高校的历史系教授。那个年头,文史哲等基础学科专业属于热门。而到了我父亲这一辈,虽然没有进入历史相关领域,但整体也是偏向文科。

有趣的是,长辈们并没有特别引导我学文或理,更不会主动教我具体的历史知识。或许是因为家族的历史素养比较高,我隐约感觉到,自己也应该在历史学科方面下功夫,慢慢就产生了兴趣,就像那些数学爱好者享受解题过程是一样的。

当然我也知道,如今真正拥有历史研究的机会非常少,从各高校每年的招生计划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有时候,我是个浪漫主义者,最早想去做学者或研究员,走学术路线,对于当老师的意愿反倒不强烈。但是后来发现,如果走这条路, 不可能完全关在房间里做研究,到头来可能无法避免教书,这也是我内心比较矛盾的地方。

另一方面,我不想未来的工作有过多的人际交往,综合考虑之后,觉得有必要改变之前的“单腿走路”的策略,所以把汉语言文学摆在最优先的位置,历史学则作为一种兴趣,放在各个专业组的第二位,其后的志愿依次是法学和思想政治教育。

填志愿的那几天,母亲特地向我提到了“考研名师”张雪峰——他在直播中的一句激烈言论,引发外界对新闻学的争议。之前,我对这个专业没什么感觉,只是偶尔翻一下送到班级里的报纸。

不过我觉得,汉语言文学比新闻学更加“万金油”。最直观的一个感受是,在过去,发表事件评论是报纸的专利。但是现在,只要愿意花时间,谁都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不同形式的内容创作,甚至能够发现比传统评论员更多的角度。也就是说,无论是文案还是视频,更需要的其实是文字能力。

也许这些认识是片面的,但如果等到填志愿时才临时去了解某一个专业、去建构并理解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样子,估计也很难学好。

不管怎样, 文科所面向的行业都比较窄,汉语言文学算是矮子里面挑高个。

一位上海浦东妈妈:“24个志愿,修改10余份版本”

5月中上旬的一个周末,在上海的一家图书馆里,我看到某商业咨询机构打出了有关志愿填报的广告。此时,距离高考还剩不到一个月。

这家机构在高考志愿填报咨询领域深耕多年,说是可以通过大数据手段帮助考生选择学校和专业。为了打破信息差,我参加了它们的一场宣讲会。那段时间,像这样的宣讲活动每周末都会举行4场-6场。

听过一场之后,我还关注了平台方的微信公众号,后来陆续有类似的账号或直播自动引流,提醒准时听课,但最终都指向一个目的,那就是购买一对一的志愿填报服务,价格大约几千元。 我担心,如果他们服务的家庭多了,很容易模板化,甚至张冠李戴,因为不同孩子的性格特点、喜好、职业规划并不完全一致,所以没买。

事实上,高考已沦为家庭的社会资源的相互竞争, 而志愿填报堪比“小高考”——在临考前的一次家长会上,就连校长都这么说。我触动很大,于是开始抓紧琢磨志愿填报规则,指引大方向,具体细节则由孩子把握。

起初,我甚至都没有弄懂“综合评价批次”和“综合评价模式”,直到最新的上海高考指南发下来,才意识到还是有区别的。比如,今年上海有11所院校在综合评价批次招生,这些院校同时也在普通本科等批次招生;而南方科技大学则采用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录取批次为提前批次。

虽然录取方式更多元了,焦虑还是存在。对比近两年上海高考一分一段表可以发现,今年600分(总分660分)以上考生比去年有所减少,而我家孩子所处的550分-580分区间考生更加扎堆。

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不乏经济实力强、学历又高的家长,他们也很舍得为子女的教育投资,像我家孩子所在的初中班级,有一半的人选择出国留学,绕开国内高考的竞争。剩下的学生,达到580分以上,可以稳录本地的四所985。 如果够不上,很多家庭也不愿孩子跑远,更倾向于本地或周边高校。或许是因为家长们的“求近”心理,再加上当地政府的投入,据说这两年,上海大学的生源质量提升了不少,一些学生甚至来自“四校八大”。

作为新上海人的后代,我的孩子似乎并不排斥去外地念大学,主要还是想冲一下985。按照他的高考分数和排名,在沪四所985大学肯定没戏,而报上海大学,不一定会录到他最心仪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所以没在综合评价批次填报这几个学校。

今年以来,随着ChatGPT出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一直热度不减。高考出分之前,我在咖啡馆碰到的一个高考生,就打算报这个专业,他当时捧着一本微积分的书在看,上去一问,预估数学142分。巧合的是,对方的一个提前批志愿与我家孩子的意向相同。

我当即意识到,我们更适合在稳的学校填计算机类专业;至于保的学校,就报它的王牌专业;如果真要冲外地的985,不妨选择新增专业,或者与计算机沾边的基础学科,比如数学、物理学,因为现在流行大类招生,进校后还有再次选择的可能。到家后,我第一时间把这些信息反馈给了孩子,供他参考。

一个专业的冷热,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行业的景气度。近两年房地产行业陷入低迷,对高校招生影响的一个表现就是,2022年,在河南一批征集志愿的院校名单中,多所名校的土木类专业计划未录满。

还比如,过去多年,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代表的财经类院校,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录取分数线。这背后,除了学校本身的实力,还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区域优势有关。

不过,我也在一个MBA的群里看到过这样一种讨论:“处于‘中等收入陷阱’之中,学金融的意义是什么?”换句话说,当目前的经济趋势难以逆转,即使在发达地区上大学,就业也好不到哪里去。

和商科不同,一些理工科专业对城市的依赖性并没有那么强,反而远离了灯红酒绿的生活圈,更能够沉下来学习知识和技能,打好基础之后,再回大城市读研未尝不可。这两年,读研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从小就在大城市长大的孩子来说,开阔眼界、找实习就不是首要考虑要素。

正式填报普通批志愿的前两天,我家孩子首次填出了志愿草表。在前三所冲的学校中,有两所属于985大学,一所位于西北,另一所在东北。

众所周知,985提供的种种资源是一般高校难以比拟的,校友遍及全国各地。在这类学校接受的文化、价值观熏陶,对人生都将产生深远意义。当然,最直接的一个好处就是,今后 选调进体制、保研深造更有优势。

在之前的沟通中,孩子提到过自己的定位:要么学工科,要么学理科。他还说,不想过早地“求稳”,今后更愿意走技术路线。不过,他嘴里的“求稳”,可能只是一个懵懂的想法,18岁时就想清楚未来四年甚至更久的人生规划,也是不现实的。现阶段,我能做的,就是调动身边的人脉,帮助孩子在志愿填报时理性判断。

于是,我把这份志愿草表转发在了自己的高中校友群。他们中,现在有的是大学教授,有的定居海外,是教育改变了各自的命运,关于偏远地区的985和上海的211,大多建议选择后者,主要是觉得大城市的选择与发展机会更多。孩子父亲说得更直白,“去外地上大学,就少了几百个上海朋友”。

最终拿决定的,还是孩子本人。在查询上面两所985大学的转业率、保研率等指标后,他推翻了之前的志愿排序,并把北京两所计算机专业排名靠前的211大学填在最前面,另外冲的两所985大学,一所坐落于新一线城市,另一所在离家更近的华东地区,剩下的20个志愿,大多是上海本地或周边高校。

这是我们一家研究了 近两个月、修改10余个版本后的结果。

一位湖南县城妈妈:“学门技术,总不会太差”

7月2日下午5点,湖南普通本科批志愿填报正式结束。可能是因为等待捡漏的考生太多,直到当天下午6点多,我儿子才顺利登上“潇湘高考”App,打算填写征集志愿。

之前,班主任告诉我们,“征集志愿就这么几个小时捡漏,指不定可以捡上个本科。”这位班主任从教八九年,他说,能录上的征集志愿,基本是民办本科,特别是陕西地区,去年就有不少没上本科分数的学生,通过征集志愿上了陕西的民办本科。

按照政策,当招生高校生源不足时,可按考生本次填报的征集志愿从高分到低分降分投档,降分幅度控制在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下20分之内。

我来自湖南一个小县城,儿子今年参加高考,之前的几次模拟考试,他的分数稳定在480分左右,总以为能够本科线,可能后期的学习有所放松,最终考了391分(总分750分),离今年湖南物理类本科分数线415分,有24分之差。

7月2日那天下午,班主任还打电话喊我儿子去复读,因为他的分数接近本科线,复读学费便宜,而且那个复读班的学习氛围肯定比以前好,而如果选择走征集志愿,那些没招满的二本学校位置比较偏远,学费也贵,可能一年就要两三万。

复读就不考虑了。我儿子是2004年10月出生的,今年10月就满19岁了。即使复读一年,也不一定能考不上一本,苦一年只考个二本,就划不来。

我也去打听了一下,在陕西,省会西安比其他城市要好很多,但吃住习惯跟南方人很不一样。不过既然有这个机会,我们还是打算试一下,如果录不上,就去热闹点的城市读专科,到时候再专升本。

以前家里穷,我没钱读书,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什么苦都吃过,所以儿子读书的学费我舍得掏。在城市的选择上,我问了几个亲戚,大家都说, 既然是个专科,那一定要去大城市读,多见识、多实习,用城市资源弥补学校资源的不足。

这话我觉得对,所以我们报志愿首先看城市,至少也要去长沙这样的省会城市吧,武汉、杭州、上海、广州、深圳都考虑,西南除了成都、重庆,其他城市就不考虑了。

我们县城属于湖南南部,离广东近,我以前一直在广东那边打工,听朋友介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办得不错,但是儿子打电话给招生办,对方说,在湖南招生分数线预估是411分,我们这个分数只能冲一冲,到时候“服从调剂”,可能还有30%的希望。

儿子比较感兴趣的是机电、计算机、通信等专业, 这两年就业形势不好,即使读了本科还要考研究生,他现在本科线都没上。我觉得,有门手艺总能活下来。他爸就是搞装修的,水管、装电都知道,也没看饿死。

我在酒吧打工,很多来消费的人,点1万多块钱一瓶的酒,其实也不是都有钱,人别活得那么虚荣,面子上的钱不要花,读专科也可以,学门技术,毕业出来踏踏实实工作,总不会太差。我就是这么跟儿子说的。

我们正在等待征集志愿的录取结果,要是捡上漏了,要看这个学校在哪里、能上什么专业,再考虑去不去。实在不行,还有8月6日的专科志愿填报机会。

责编 | 张雨菲

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添加微信:caijing19980418

x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