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童”是一个新词儿,这两年才冒出来的。
讨厌孩子,这在我们上一代是不可想象的。小孩儿多可爱啊!谁跟个孩子计较。再再上一代,每家都四五六七八个小孩,厌童?开玩笑,自己家的还管不过来,谁家乌鸦嫌猪黑?
(资料图)
再再再以前,中国人讲究的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别人崽和对自己崽是一样的。
厌童的风,确实是这两年才刮起来的。
当年我娃4个月的时候,我一个人火车转飞机把她辗转从四川带回上海。当时心情也很忐忑,怕丢孩子,怕她哭,怕哄不好孩子影响别人。但那时候也就普通忐忑,大部分时候娃都很争气,上飞机就睡。中间娃也醒来哭过,也没人说厌恶地盯着我们娘俩看,还有好心人拿着钥匙扣逗孩子,帮我哄娃。
今年我出去旅游,就听到高铁广播反复播放:儿童哭闹的话请带到车厢连接处哄。我当时还小诧异了一下,公交车上抱小孩的还给让个座呢,这高铁上小孩哭了家长连坐着哄的权利都没了?
果然高铁开到一半,后排的后排有个不到2岁的宝宝哭了。我家熊孩子就问我,小孩哭了不是应该抱到车厢后面去哄吗?我当时就很尴尬,恨不得捂上她的嘴。只能小声给她解释:你小时候也会哭。小宝宝哭是很正常的。你讲话小声一点。
我感觉下一代人在这种厌童环境里长大,将来对孩子的容忍度恐怕还要再创新低。
后来宝宝的爸妈哄了一会,还是没哄好。乘务员过来问了一次,说啥我没听清。然后那个爸爸就骂了宝妈:哄个孩子都哄不好,让宝妈抱到后面去哄。又骂了孩子一句。不确定他有没有打孩子,宝宝突然哭得更响了。
宝妈也很不高兴,嘴里嘟囔着什么,把孩子抱走了。
2岁不到的娃,道理也讲不通,热了、冷了、饿了、生病不舒服了都要哭。父母本来就急躁,就是在家哄娃都不一定能哄好。在公共场所要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还不能好好地坐在位子上慢慢哄,代入那个场景都要窒息。
我一个生了二胎的朋友也说,以前她每年都跟大宝出去旅游,现在有了小拖油瓶,都不敢带娃出去旅行吃饭了。娃一哭所有人都扭头看她,她就非常紧张,越紧张就越哄不好孩子,因为孩子能感受到妈妈的紧绷。
“厌童”已经切实影响到了父母,令他们感受到了焦虑,让他们无法从容育儿。现在高铁上竟然有了扫高铁座位二维码可以投诉小朋友吵闹的服务。
热搜上还挂着:三岁半的娃坐高铁10个小时不哭。
孩子的正常哭闹声,竟好似有罪一样。
最近有个女作家,在微博上倾诉了自己带娃出行的亲身经历。
作家的女儿四岁,为了旅行她做了不少准备,不但提前给娃打好了预防针让她在车上保持安静,还准备好画册,让女儿在车上消磨时间。
而这样万全的准备,她又得到了什么回报呢?
还未走进车厢,乘务员就提醒她:管好孩子,不要让孩子乱跑,不要打扰别人。她当时就有点不悦,表示要投诉。
高铁开动后,她女儿安静地坐在位子上画画,乘务员又跑来给她说,让她管好孩子。女作家抬头注视乘务员,乘务员发现这就是之前扬言要投诉他的乘客,于是又加一句:小心别被热水烫伤。这节车厢上所有带孩子的家长都被乘务员单独提醒了。
这带的哪是孩子,分明是默认家长带了个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爆炸。
不可否认,确实有一些熊孩子上了高铁喧哗打闹,看动画片声音外放。但默认所有孩子都是熊孩子,并逐一提醒的行为,难道不是对孩子的歧视吗?
高铁上不也有很多彪形大汉,脱了鞋子把脚搁在小桌板上吗?不见乘务员每上一个大汉,就提醒一句:请管好你的鞋子和袜子,不要把脚放在桌板上。
高铁上也有很多人拿着手机旁若无人地打电话,声音外放刷小视频,影响到周围人的休息。不见乘务员对所有手持手机的乘客提醒一句:请不要在列车上打电话,不要把手机声音外放。
高铁上还有三三两两甚至一群人一起出游的游客,旁若无人大声聊天嬉笑,甚至打牌的。也不见乘务员看到结伴同行的乘客,就上去提醒一句:请不要大声喧哗,不要在列车上打牌。
别人没做的事,事先提醒就相当于认定对方会做。既然其他乘客都不提醒,又为什么独独对带小孩的家庭,在孩子还未喧哗吵闹的时候便出言提醒呢?这不就是典型的“小孩有罪论”。
面对成年人的喧哗吵闹,影响别人的行为,乘务员往往视而不见,甚至有乘客打电话大声,别人提醒他小声,他还会觉得被冒犯了。
只有孩子制造的噪音才算噪音吗?噪音也分三六九等?又或者是柿子专找软的捏,知道父母有孩子这个软肋,不敢硬杠?
母狮会把幼狮集中抚育,企鹅会把幼崽集中到一起管理,连动物都知道照顾族群的下一代。厌童的社会,连动物都不如,本质上是极端的自私——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也和我没关系。
当所有人都厌童,到处都挂上“宠物和儿童不得入内”的牌子时,也就意味着人类对未来不抱有任何期望。
说真的,每个人都有权不喜欢孩子,但不必把对孩子的厌恶写在脸上。两三岁不到的孩子没有自控能力,他们想哭就哭了。成年人也没有自控能力,控制自己不恶语相向吗?
实在忍不了,就把别人的孩子都视为行走的人形社保吧,别人的孩子虽然不会在老了以后照顾你,可是没有别人的孩子,你也不要指望能领到退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