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就业季,沉默的酒店管理毕业生。
栏目 | 文旅商业故事
领域 | 酒店业
(资料图片)
01
在一家北京五星酒店前台实习了了3个月,尤小妍愈发后悔。
她不适应每天8小时长时间站立,也不适应早、中、晚三班倒带来的生物钟紊乱,每天结束工作,尤小妍都感到浑身酸痛,身体有些吃不消。
实习结束,尤小妍没有留下来。
她认为自己先是被学校和酒店联合一起半强制送到这家酒店实习,酒店降低了人力成本,学校领导收了好处,自己却被当成了廉价劳动力。
此时已经七月,校招早已结束,常用的招聘App一眼望去都是数千元的薪资,与近乎苛刻的工作强度。
急需工作的她只得将就了一份在某酒店里的新媒体运营工作——说是运营,去了以后才知道,忙不过来的时候,她会被要求穿上5厘米的高跟鞋,在酒宴上充当端盘子的服务员。
尤小妍坦言,“这半年干过前台和新媒体运营后,发现最惨的就是去宴会和餐厅,尤其是宴会真不拿员工当人用啊。”
当下的处境与她毕业前的规划差太多了,看着短视频网红赚得盆满钵满,尤小妍把希望寄托在转型直播带货。
为了达到心中目标,尤小妍甚至在近期跑了一趟直播天堂——杭州,有了酒店新媒体短暂工作经验,她把“涨粉1W+”这样的运营成果写在简历上。
但在竞争激烈的直播行业,尤小妍的简历没有明显优势。一轮投递下来,她尝试了几乎所有有点名头的直播电商,“初筛都没有过”。
人们总说,求职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但在旅界访问的酒店管理应届毕业生描述中,他们并不觉得自己有选择权,甚至常常被告诫不要“挑三拣四”。
尤小妍概括自己的应聘求职经历:“就是一个不断自我贬低的过程。”
而这种不平等,从招聘的最开始就体现出来了。
涂莹池毕业于山东一所二本的酒店管理专业,她在学院群里看到的酒店招聘信息,除了岗位需要几个人,要求什么专业,“啥信息都没有了,不知道薪酬待遇,不知道工作时间,不知道职责,到了酒店再分配。”
涂莹池的另一项工作期待是不能被洗脑。
她应聘过一家国企酒店,面试时HR向她讲解该酒店独特的文化——入职前要去台儿庄拉练,领导的口头语是去酒店上班不是上班,那是上战场战斗,而且时刻准备着,号称全体员工都要学习华为狼性文化。
最后,涂莹池得到了这家国企酒店的offer,负责酒店人力兼企业文化传播,但她内心最鄙视的就是公司企业文化。
曾经,“双休、实习津贴、免费住宿、三餐甚至交通”让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聊以自慰,但今年的校招季,随着国内酒旅市场火爆,酒店管理专业流传一个段子:双休,是指每月有两天休息。
如今一些酒店会把“双休”作为一项福利,写在招聘简介里。
在学历贬值、就业压力陡增的情况下,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们要么接受残酷的现实,要么挑战更为严峻的未来。
02
作为史上最难毕业季,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有1158万人,比去年多了82万,再创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近三成企业开始减少校招岗位。
今年5月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20.8%的青年劳动力失业,6月,这个数字升至21.3%,8月起,这个数字就不公布了。
宏观层面来看,不仅酒店管理专业,这是摆在每一个应届生面前的现实。他们的焦虑,从来不是张雪峰们人为制造的,而是社会大环境使然。
当各行各行几乎都进入调整期,酒店管理专业在一轮轮行业洗牌中更显尴尬。
今年4月,以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专业闻名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晒出了该校旅游科学学院近三年的毕业生走向。
其中2020届的毕业生进入国有企业占比达到40%,进入事业单位、高等教育单位、机关的毕业生总占比达到14%,进入三资企业的毕业生达16%。
到了2022届的毕业生,进入其他企业的毕业生占比增多,占比达到69.99%,进入国有企业的占比为12.97%,机关、高等教育单位、中初教育单位、其他事业单位的毕业生总占比达到8.08%,进入三资企业的毕业生达5.17%。
二外旅游科学学院2022届毕业生走向
当然,无论是2020年,还是2022年,二外旅游科学学院官微都不无贴心地用一句“总体的就业情况是令人可喜的”来总结该年毕业生就业走向。
时光仿佛回流到了1998年新华字典里的“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但学生们并不这样想。
对于二十年前的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而言,毕业之后的收入或有差别,但就业率还是可以保证。
当时大城市的房价还没有起飞,几乎任何一所学校的酒管毕业生,获得比较体面的生活都不难,小张进了外企酒管集团做管培生,小赵去了本土酒管做开发,小林帮助家里的单体酒店经营管理,无论去向何处,他们都抓住了国内酒旅市场腾飞的时代红利。
而现在,情况变了。旅界访问的应届生普遍认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就业指导早已和企业招聘严重脱节。
经过实习,一些学生苦恼地发现自己和酒店社招上来中专毕业的同事在业务上手熟练度上并没有本质区别,甚至还经常被学历不如自己的前辈斥责“眼高手低”。
今年以来,即使酒旅行业复苏,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趋势并不明朗,甚至很多学生因为一眼可见的职业天花板,排斥在本专业领域就业。
为了就业率,一些学院老师、辅导员想破了脑袋。
一位高校老师向旅界抱怨,春季学期开始,学校每周都会对各个学院的就业率进行评比。他算过,要想提高一个百分点,自己就要让七八个学生就业,这是他每周的KPI。
找不到工作的学生,会被打电话,也会被请到办公室谈心。
那些没找到工作的酒管应届生被一些调研归为万花筒般的“其他就业”。这个新名词让专业的就业率显得仍处高位,似乎是学生在找工作、升学之外多了一些选择。
“如果你不签就业协议,他们就越来越频繁地骚扰你。毕业的日子越近,他们就越催你,”尤小妍说。
03
对于酒店管理的“坑”,张雪峰曾用一句话总结:我们团队做升学规划时,如果看到你的位次也只能上这个学校的酒店管理,那我肯定会把这个学校从你志愿表中抹掉。
张雪峰本身就是时代的产物,他是走红也罢,还是被抹黑也罢,酒店管理专业应届生面临的大环境并不会改变。
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在经济中占比远高于中国,尤其在酒店学院林立的瑞士,酒店管理作为一门“高净值人群服务高净值人群”的生意经久不衰。
酒店工作者社会地位高,所谓的“白领”在欧美酒店管理专业就业人口中的占比自然也比较高,大学毕业生找“白领”工作本身就相对容易。
而且,欧美蓝领和白领之间的收入差距本来也比较小,大学毕业当不了白领做个蓝领,大家也都可以接受。
然而,中国的客观事实是,体脑劳动差别仍然很大。
家长和学生都普遍有毕业之后做“白领”的预期。
但酒店行业作为服务业,不可能无限度地增加白领工作岗位,抑或只能降低酒店白领薪酬来满足日益增长的蓝领岗位需求。
另一个现实是,国内酒店管理专业大学(含大专)毕业生占比已远远高于白领工作在全市场的占比。
尽管酒店行业人才缺口在百万以上,就业上,却始终看不到明显的增长趋势。
在这种长期失衡的背景下,去年,国内就有11所高校撤销了这个专业。
酒店管理专业毕业也很可能当不了白领,对个体来说,就只能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对于学生而言,毕业后越来越抗拒本专业就业也确实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事实上,对于今年毕业的酒店管理应届生来说,考研上岸的那一刻是最幸福的。
相比于找工作,继续考试升学是他们迫不得已的选择。他们暂时退出不情愿的专业工作,同时他们抱有信念,读完研再找工作,一定会有更好的选择。
尤小妍曾是她所在乡镇的第一个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在老家,她也曾是“别人眼中的孩子”,总有邻家父母谆谆教导自己子女,“小妍姐姐以后毕业,随随便便都能找个上万块钱的工作。”
上大学的那天,她也想象过毕业后的图景——坐在高档五星酒店会议室,穿着高跟鞋,穿梭于不同的浮华场所。她会在省会城市买个房子,叫家人都来住。
经过实习期的残酷捶打,与短暂酒店行业的从业,她决定考研。
但考研赛道也早已拥挤不堪。40多个同班同学,30来个都考研、考编,上岸的只有个位数。
不过,她还是有自己排解压力的办法,她把一句格言写在自己的个人主页上,默念、理解和重复——“过去的已是历史,不要迷恋;现在的已成事实,不要回避。”
尤小妍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