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内容页

对话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 大学之“大”在于开放包容

2023-08-30 09:17:09 | 来源:腾讯网

对话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 大学之“大”在于开放包容

储朝晖

关于大学是否应该开放的探讨已多次成为热门话题。今年暑期,全国不少高校从封闭状态过渡到预约开放的状态,在暑期即将结束之际,部分高校又对开放方式作出调整。大学该如何对公众开放?大学的开放包容体现在哪些方面?带着这些问题,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

中青报·中青网:今年不少高校出现了入校预约名额“秒无”的情况,您如何看待“高校游”的火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储朝晖:“高校游”在世界多个国家都存在。每年假期,都有家长带着孩子到高校参观,而学校也很在意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对入校参观的学生和家长很欢迎。同时,也会有高年级的学生组成志愿者团队,为前来参观的家长和学生介绍学校的情况。这是一种常态的、良性的也是比较理性的游览方式。

国内“高校游”或者说“名校游”的火爆,供需矛盾还是比较突出。一方面是高校的开放方式使得入校名额有限,另一方面是不少家长存在盲目跟风的情况,结果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也导致了一些乱象的发生。

中青报·中青网:不少家长希望通过参观高校拓宽孩子的视野,让孩子增长见识,如何理解家长的这种心理诉求?

储朝晖:其实开拓视野的途径多种多样,从未成年人的成长发展规律来看,在青少年时期,接触社会和自然更有利于拓宽孩子的视野。比如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对自然比较敏感,在大自然中能够观察和感受到成年人在意不到的事物。而到了十二三岁时,孩子对社会的敏感度会增强,家长可以适当让孩子参与到社会中去,与他人交往,学会在复杂的社会中处理事情。从这个角度来说,家长要认识到孩子的成长规律,在不同时期,适当地带孩子亲近自然、走进社会,不一定非要到大学中去参观才有效果。而且现在不少家长主观放大了游览名校的作用,希望通过参观名校对孩子产生激励作用,鼓励孩子上进,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一次参观产生的作用微乎其微,反而可能让孩子觉得目标过高,进而丢掉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对孩子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中青报·中青网:今年暑期,不少高校从不开放过渡到预约开放的状态,这算是对之后开放校园作出的尝试吗?

储朝晖:我觉得这是一次小的改进,我们鼓励高校积极作出改变,当然也希望各高校能在更大范围、更大程度上打开校门。从校园管理来说,过度严苛的门禁制度意味着更高的管理成本,比如门口的登记查验人员、安保人员,都会有更高的人力成本。而参观者也会在入校参观上耗费更多时间。其实,大学的大门关得越紧,这种供需矛盾就越紧张,如果放松些,反而能缓解当前的紧张局面。对高校来说,要加强对形势的思考和研判,转变相对落后的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服务能力。

中青报·中青网:您觉得大学应对社会公众开放吗?

储朝晖:大学自产生以来,其特性就是开放的,但现在有的大学不愿意开放,这既不利于周边社会的发展,也不利于大学拓展自身的影响力。放眼世界,不少名校都是对外开放的,甚至有些大学是没有围墙的。当然,有些人担心开放之后,会给学校带来治安问题,但不能因为担心有隐患,就封闭校园,大学应当有开放的气度,有教化的功能。

中青报·中青网:近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发布通知停止暑期入校参观预约,之后将调整为法定节假日、双休日开放。开学后,面对大众入校学习、锻炼等需求,高校该如何应对?

储朝晖:我认为高校应当关注到这一部分人的需求,让有学习需求的人获得继续学习的机会。我之前也认识一些人,他们不是北京大学的学生,但经常跑去北大旁听某些老师的课程,这是很正常的社会需求,也是大学发挥社会功能、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应当把这种进入校园学习的通道激活。

中青报·中青网:近日有人呼吁打破大学与社会之间“显形”和“隐形”的墙,您如何看待这种呼声?您觉得大学的开放包容,应体现在哪些方面?

储朝晖:我认为现在不少高校不愿意打开校门,是在思想理念上没有转变过来,总觉得大学以外是不安全的。如果存在这种观念,那就没办法称之为“大学”,大学之“大”应当体现在开放包容的理念和观念上,体现在社会责任上。如果高校一直处于狭窄的、封闭的一方小天地中,不在乎社会现实,不注重解决社会问题,很难办成一所好的大学。

另外,对于在高校中学习生活的学生来说,也要转变封闭的观念。要认识到社会是复杂的,存在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对大学生来说,迟早要面对社会的复杂性,所以要调整心态,以成年人的姿态拥抱学校,拥抱社会。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志伟 来源:中国青年报

x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