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系列评论之七
(资料图)
日前,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其中提出要坚持系统治理。健全多部门联动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聚焦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要素、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补短板、强弱项,系统强化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十七部门联合发文,强调系统治理,是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本身规律以及所面临的复杂形势的必然要求,也扣准了当前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现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当前各部门资源统筹还不够,部门间的合作也还不够密切。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迫切要求构建政府牵头、教育行政部门主责,同时多部门协作、系统治理的格局。只有在一方有主责、问责、追责的基础上,统筹协调,明确各方职责,才能从源头遏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上升的势头,引导全社会科学看待心理健康问题,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成效。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不断强化学校在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的主阵地作用,要通过统筹教师、教材、课程、学科、专业等建设,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建设,提高和改进心理健康工作能力。比如,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引入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生涯规划等心理课程,帮助学生处理好情绪问题、行为问题,丰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在中小学设置心理辅导室,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定期加强教师培训。
完善医校协同机制。医校协同机制是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必须补上的短板。虽然国家层面要求100%的精神专科医院设立心理门诊,40%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科门诊,但实际医院开设情况仍有差距,直接影响心理疾病的就医咨询和康复治疗。尤其是学校专业医疗资源短缺,缺少专门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治疗的专科医院和科室,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处理能力不强。因此,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加强医校合作。一方面,开设青少年心理健康专科医院和科室,开展面向学校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专科全覆盖;另一方面,增加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治疗的精神卫生专科医师,争取实现“一校一医”对接,提升学校健康服务水平,普及精神卫生常识。
强化家庭教育指导。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和强化是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既是其成长过程中不当家庭教育方式的直接后果,又与心理问题出现后的应对不当相关联。正向的亲子关系、父母稳定的情绪是孩子避免内在心理健康问题和不良外部行为问题的重要保护性因素,因此,父母要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增强对孩子的生理信号、学习状态、人际关系的敏感性,学习正面教养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方法,从而帮助孩子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
统筹社会力量,优化社会心理服务支持,提升社会心理服务能力。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还存在着社会关注关爱不足、第三方专业评价体系欠缺等问题。可以鼓励公益性组织机构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呵护工作,引导企业力量、社会资源投入到关心下一代的具体领域,逐步实现第三方专业机构、公益组织的规范化专业化心理健康服务,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工作的满意度和效率。
创新基层治理,优化心理健康服务。对于街道、社区、乡村等基层心理服务缺位问题,可构建由民政部门牵头,公安、教育、卫健、共青团、妇联、未成年人保护办公室等部门共同参与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应急处置机制。设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站,组织心理咨询师定期值班,开展公益性心理健康科普活动和个案咨询,对由心理问题导致的极端事件进行联动快速处置,对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青少年、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重点群体进行持续关注。此外,建议有条件的地区改进学生健康保险模式,将精神卫生类疾病纳入保险范畴,降低学生家长经济负担。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呵护广大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不能单打独斗,必须统筹挖掘有效资源,调度各方参与的积极性,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协同共进。只有这样才能让青少年在积极的学校氛围中成才,在健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在和谐社会大环境里终身发展。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3年05月26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