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 > 内容页

新消息丨如何看待留守孩子的问题

2023-01-29 10:44:09 | 来源:教育在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不单纯地是一个由父母长期外出远行所引起的孩子情感缺失和心态异常的问题,而是学校、社会、父母、监护人与留守儿童自身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那么,如何看待留守孩子的问题呢?1. 社会因素留守儿童是处于学龄期的孩子,社会不良因素,如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以致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此时家庭监督力度不强或失控为他们的不良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关注留守儿童,如责令当地的中小学校关照其教育问题,但多停留在形式上,实际解决其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不多,而且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关注较少。2. 学校因素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使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的消极影响。但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不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目前,对于留守儿童较好的管护措施是实行寄宿制,但大部分农村学校缺乏寄宿条件,即使有,一般条件都较差。学校很少开设心理课程,也很少地对学生进行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其心理健康发展缺少正确的引导。部分老师忽视了与留守儿童的沟通,75%的留守儿童反映老师没有家访过,被忽视、被遗弃的感受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发展。3. 父母因素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其发展所需的心理环境被无意识地剥夺,同时,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据统计,某地区“留守儿童”在校学生中有40%与父母分离3年以上,最长时间为11年。父母多采用打电话其次是通过写信与孩子沟通,沟通的内容最多的是学习情况,占71.9%,询问生活情况占12.3%,谈及为人处事道理的占7.2%,很少关注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和兴趣;父母由于普遍存在“补偿心理”,多在物质上充分满足孩子,而较少给予孩子精神食粮(书籍及心理上的沟通等);父母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很多成为孩子身心发展的旁观者。4. 监护人因素(1)隔代监护。留守儿童的代养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其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单一,多数监护仅限于生活上,疏于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和正常人格;祖辈的思想、生活习惯多与时代不合拍,不利于儿童社会化,易造成儿童适应不良;抚养者大多溺爱孩子,导致要求放松和原则失效,易使孩子养成刁顽任性的不良个性和行为。(2)上代监护。上代监护指由父母同辈人,一般为亲戚或朋友来代养的方式,对孩子的监督也大多不如父母强。一是亲友要维持自身生计,难以全精力投入教育孩子方面,64.4%的监护人表示“很少或从不与孩子谈心”;二是孩子不属亲生,或过度溺爱,易使孩子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性格;或过于严厉(54.3%监护人有过罚跪、罚站等家庭暴力行为),易使孩子产生消极对抗的情绪和行为。(3)自由监护。自由监护是父母把监护的责任留给留守儿童自己,由于其身心发展不成熟,自制力不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在成长的过程中,基本上处于无人管教的状态,而父母大多在金钱上给予充分的满足,使他们易养成自由散漫、奢侈浪费、道德水平低下等不良行为习惯。5. 自身因素青少年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十字路口,生理、心理、人生观没有成熟,行为最易越轨。生活上得不到照料,学习上监督力量薄弱,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生活散漫,易在同学中拉帮结派,寻求势力支持;遇到困难和问题往往擅自处理,或凭哥儿们义气行事,办事鲁莽;失意时孤独自卑,心理障碍增加;学习成绩下降时缺少上进心,自暴自弃。
x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