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内容页

天天通讯!后疫情时代,国际教育的危与机

2023-01-14 11:05:04 | 来源:教育之星

一个国际教育的年度总结。

随着北京第一波大流行冲顶之后回落,宣告了我们即将进入后疫情时代。

2027年藤校ED早申录了中国籍学生59个,比去年的76人少了17个。这对于很多中国家庭来说,不是一个能让人安心过年的结果。


【资料图】

Offer发的少,意味着未来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Offer发的少,还意味着藤校对中国小孩的门槛越来越高——

过去托福95分就能申请排名前30的美国大学,如今托福满分也只能埋没在一操场申请信的麻袋中;

以前拉个二胡、会刺绣都算有特色,现在你的理想不是「为人类发展做贡献」这种宏伟目标,都会被藤校招生官看成毫无潜能的平庸之辈…

家长的心态也在发生变化。

对中产来说,黑天鹅原来都只是传说,睁眼看见的都是岁月静好,但如今疫情已过三年,才知道失业破产是人生常态,学费断缴,全家退出国际教育决赛圈…

曾经菁英家庭对教育挥金如土,把「知识改变命运」当成信仰,现在投资失败的例子太多了,让人心灰如铁,卖房换一个名校毕业,海归在北京买不起房了…

过去十年,选择国际教育的家庭被美国洗脑,把小孩捧得至高无上,认为专业选择凭娃喜好,就是自己能给予他们最好的教育。

我认识的教育圈中的朋友,纵着小孩学艺术的不下十个。喜欢是喜欢的,但天赋实在有限、努力又不够,毕了业大部分人都找不到工作,最后还是靠父母托底。

这时候中国父母才恍然大悟,艺术是比学术还要难走的一条路。自己也不是高晓松,有什么资格让小孩只学「没用」的东西?

大部分人学了花掉数百万学琴十年,也成不了欧阳娜娜,回国只能给小孩当陪练老师,拿着一两万块的月薪…

捧得很高,摔得稀碎。这明显不是一条中产爹妈期待的出路。

有时候我想,疫情对教育未必全然是一件坏事。中产家庭或因为财富的缩水,或对未来悲观,都促使大家对教育投资趋于理性。

01 

后疫情时代国际教育变化最大的,是大家对美国教育的看法。

美国名校疏远中国学生,中国顶尖生源也在斟酌。

美国不信任中国家庭提交的文书,过度包装和造假给招生官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同样的,中国家庭也开始不信任名校录取的公平性。

美国藤校录取也会受到中美关系的影响,即便是非常优秀的学生,依然没有十足把握可以拿到offer…

裹在一起卷了这么多年,都看明白了,谁也不是阳春白雪。

家长对美国教育盲目崇拜的彩虹泡泡早已经破灭。曾经瞧不上国内关系社会的人甚至惊讶地发现:在硅谷想要做成一件事,可能比在国内更需要人脉网络。

那些藤校爹妈封神的故事都掀不起风浪了。

名校毕业的小孩,回国照样大把大把的找不到工作,大多只能当辅导老师、留学中介,更惨的可能一个月拿一万多块的工资,干一辈子也赚不回自己的学费。

对现在手里还有钱的中产家庭来说,重要的是权衡利弊。谁也不想持续教育投资十几年,最后因为政策原因,连试都不能考;也不想坚持美国方向走了十几年,最后一纸拒签断了所有的路。

对优秀学生来说,更难接受风吹草动。

蝴蝶扇动翅膀就会引起太平洋一场风暴,自己秣兵历马三年,可能因为最后没有拿到AP成绩与名校失之交臂。还不如保稳,去一些凭实力取胜的国家呢?

后疫情时代,美国不再是中产家庭唯一的选择。

图片来源:甄嬛传

02

一开始因为安全问题,很多人关注英国,选择alevel课程。选了以后发现,英国的高等教育也许更适合中国学霸。

英系课程侧重知识的深度而非广度,中国小孩在理科方面的超前发展,让他们在申请名校的时候更具竞争优势。

而且,和美国大学风格截然不同,大学作为英国精英教育的顶端,也更重视申请者的学术能力。录取只看你成绩是否过硬,没有太多玄学操纵。

从一个点上就能说明英系教育和美系的不同。英国大学招生官都是大学教授,他们的面试问题多围绕申请人的知识能力,而不像美国招生官那么需要故事。

那些想把世界TOP10大学的offer稳稳抓在手中,不愿冒任何风险的学霸,越来越倾向去读牛剑。

英国的政策,一度耐人寻味。

印度裔首相想follow美国整幺蛾子,禁止留学生和陪读家庭,但是受到了英国大学联盟的一致反对,两周就仓皇下线。

为什么呢?因为国际新生在英学习期间,带来了288亿英镑的总经济收益,合人民币约2552亿。

数据来源: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 (Hepi) 《留学生对英国经济的影响》。报告主要研究对象是2018/19学年的国际新生。

要脸还是要钱,这个账英国教育系统算的明白。

尤其还有美国释放对留学生各种不利信号推波助澜,让中国优秀一群学生倒戈,英国大学肯定不能放弃掉这个机会,来一轮收割。

优秀的生源和钱都到手,双赢。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还能靠教育赚到钱,这首相换成哪国人都甭想动。

英国后疫情时代的留学政策,虽有波澜——本想咬舌自尽,但胜在明白人多悬崖勒马,可以期待未来稳定输出,成为本轮国际教育的赢家。

03

不过,英国的教育还是贵。

三年的折腾,中产也没钱了,考虑到性价比,不少人留学开始考虑小而美。

目的地有新加坡、新西兰、爱尔兰,泰国,都是家庭根据不同的经济情况,各取所需。

总的来说分成两派:鸡娃和佛系。

鸡娃家庭更重视学术,会选新加坡作为基础教育的起点,而佛系家庭更倾向休闲宽松的环境,以泰国为代表。

其中比较神奇的,是香港异军突起,超越了其他国家地区,挤进了留学前三名。

不过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样,选择去香港读书的,多是申请读研究生。

因为香港研究生只读一年,可以拿临时身份证;港八大排名世界TOP100的就有三所可选,回上海立即落户,性价比极高。

所以赴港读书炸了。之前跟大家分享过一份数据,今年人数预计会超过4万。

当然,热的也不只是香港。

图片来源:夏洛特烦恼

和加拿大顶私申请的朋友聊天,他说2022年下半年找他申请学校的家庭,环比增长了100%,咨询量多到加班加点,感觉好像当年国内创业。

可以理解,大家压抑了三年的教育冲动喷涌而出。

但,真的只要能出国就都好吗?我建议大家还是冷静。毕竟走出国门,一年少则30万,多则50万的生活学习成本…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各国核心区的租房成本都因为留学生的涌入出现高涨,有些地方甚至开始拿着现金抢房。

前两天有个妹子想去美国,被一年房租涨了50%的消息直接劝退。美国的朋友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别等了,涨上去容易,下来就不可能了。

全球通胀,势不可挡。此后送娃出国留学,爹妈可能又要回到30年前的砸锅卖铁。

04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后疫情时代爹妈怎么选专业?

有钱的时候,家长送小孩留学都随心所欲。选个艺术类专业、学个无用之学,高级!毕业找不到工作都是好的,升学不功利显得自己对教育理解透彻,面对内卷不卷高风亮节。

现在让家长选个专业你看看?

都很少有人去选商科,因为毕业了也不好找工作,又没有家业让你继承、学以致用。现在的大热门都是实用的专业,如会计、CS等。

爹妈对教育投资变现迫不及待,最好今天毕业明天就能马上工作,赚钱一刻都别耽搁。 想搞艺术?你先问问咱家有矿吗?

图片来源:家有喜事

之前南方家长确实比较佛系,因为家里都有工厂,几栋楼留给二代躺赢人生。但是三年疫情,楼房厂房抵押了,经济的多米诺骨牌还没有停下,养尊处优的富二代只能被推上前线,成为创一代。

依靠家族办公室坐吃山空成了梦幻泡影,再不学点实用的学问,就算手里有1000万打底,也不够商海沉浮交学费…

后疫情时代,国际教育终于也要「实用」了。

躺平和鸡娃之争基本已经结束。追求纯粹的国际化氛围的家庭远走他国,退出了国内国际教育圈。国内走国际教育路线的家庭会越来越卷——

幼儿园读完2000本英文绘本、中考生托福考个100分都不再惊艳了。机构今年发布SAT成绩,1550分还没来得及傲娇,就被满分考生把风头盖过去了…

曾几何时,出国留学是很多家庭为了避开高考选择的更容易走的路,但如今竞争激烈的程度,已不是高考能比的了。

以前很多父母觉得,读书不好送你出国镀金。现在呢?书读得好才值得送出去栽培下。不然,真不如投资房产对全家有保障。

三年的折腾,总算是把脱缰的国际教育拉回到正轨之上。留学,也不再是中年人一股热血上头,拼着吃糠咽菜供养一个海归废柴。

也算因祸得福吧。

x
相关新闻